汉中炒青绿茶
古巴蜀地区是中国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是茶叶原生地和优生区,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系跨越千年“茶马互市”的主要基地。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特点
汉中绿茶以其“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而著称于世,尤其以“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的品质特点被推崇为名茶中之佼佼者。
汉中炒青绿茶因绿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汉中中炒青绿茶选用清明前后细嫩芽叶,属于特种炒青。其制作工艺是: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烘青—炒青及辉锅。制作工艺精湛,产品“色、香、味、形”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利用当前领先精湛工艺精心加工而成,该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翠绿,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香高、味爽、耐冲泡、色泽嫩绿透亮,叶底完整之特点。
优点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另外绿茶中还含有许多解毒因子,它们易与血液中有毒物质相结合,并加速其从小便排出。常饮绿茶还能防癌和降血脂,帮助电脑族抵御电脑辐射的作用。吸烟者多饮绿茶可减轻尼古丁的伤害。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具体作用有:抗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抗癌、防辐射、抵抗病毒菌、美容护肤、醒脑提神、利尿解乏、降脂助消化、缓解疲劳、护齿明目。
汉中炒青当中西乡炒青绿最为出名。西乡茶产于中国最美丽的茶乡--陕西西乡县境内,西乡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东部,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溪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纯天然、无污染纯生态茶叶的理想种植地。自古有“小江南”美誉。现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人口41万,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西乡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1975年,西乡被省、市确定为茶叶生产基地县。1975年提出利用10年时间建10万亩茶园的保证后,全县茶园面积迅速发展到三万亩。1977年5月,在全国茶叶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西乡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1977年7月,西乡县恢复茶叶生产办公室,负责全县茶叶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1985年8月7日,我县研制出的茶叶通过陕西省科委的技术鉴定,中国茶叶鉴定委员会主任陈椽教授亲自命名为“午子仙毫”。
20多年来,西乡茶业发展迅速,成果喜人。现有茶园21万亩。涌现出“西乡特炒”、“午子翠柏”等多个品牌,远销省内外乃至走出国门,得到好评。
西乡炒青茶。炒青是茶叶主打产品,历时最长,从每年3月下旬一直生产到9月底,以其价格适中,滋味醇鲜,经久耐炮而深受大众消费者欢迎。优质炒青茶外形条索紧细重实、光润匀齐、显锋苗,色泽翠绿。“香高味浓耐冲泡、碧汤绿叶显芽头”。茶叶内含锌、硒、锰、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
2007年6月,中国茶叶界唯一的工程院士陈宗懋偕国内茶叶界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十余家在西乡参加“陕西茶叶发展研讨会”,对西乡茶叶做出高度评价。